仅收录五年以上有检索的国际会议

平台仅发布5年以上有检索的会议
保障会议真实有效

近日,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专访了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范宣梅教授,围绕她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A类) (原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青A”项目)和新基石科学基金会“科学探索奖”项目展开深入交流。在访谈中,范宣梅分享了强震和极端气候诱发地质灾害链研究的科学意义、最新研究进展与科研经历。

此次采访为关注地质灾害领域的科研人员提供了前沿视角,也为青年学者申请科研资助提供了宝贵经验。受强震和气候变化影响,地质灾害链风险显著增加,特别是青藏高原及周缘地区,如何科学预测和防控极端条件下未来巨灾风险,是国内外学者共同面临的问题。

范宣梅紧密围绕国家防灾减灾重大需求,长期致力于灾害链机理与预测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新基石科学基金的支持下,取得的创新成果受到了广泛的国际关注。

国家杰青!成都理工Nature大子刊,地震与气候变化引发的级联灾害预测!

国家杰青!成都理工Nature大子刊,地震与气候变化引发的级联灾害预测!

此次采访为关注地质灾害领域的科研人员提供了前沿视角,也为青年学者申请科研资助提供了宝贵经验。受强震和气候变化影响,地质灾害链风险显著增加,特别是青藏高原及周缘地区,如何科学预测和防控极端条件下未来巨灾风险,是国内外学者共同面临的问题。

范宣梅紧密围绕国家防灾减灾重大需求,长期致力于灾害链机理与预测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新基石科学基金的支持下,取得的创新成果受到了广泛的国际关注。

以下是专访原文的中文翻译:

1.请您介绍一下您获得资助的项目

强震与气候变化是诱发地质灾害链的重要因素,其往往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大范围基础设施损毁。例如,地震诱发滑坡堵江溃决洪水灾害链、气候变化引起冰川退缩和冰湖扩张导致的滑坡、泥石流、冰湖溃决洪水等灾害链。然而,现有研究缺乏复合灾害链的精准预测模型和对多灾种链生机制的深入认识。

我主持的“青A”项目和“科学探索奖”项目正是为了解决上述科学问题。“青A”项目聚焦于强震诱发灾害链机理与预测,科学探索项目则侧重于研究气候变化条件下青藏高原冰冻圈灾害链,旨在揭示强震和气候变化诱发灾害链机理,构建全球灾害链数据库,研发机理与数据联合驱动的灾害链风险智能预测模型,从而实现未来巨灾风险预测。

2.是什么促使您投身灾害链研究?

2008年汶川地震对我来说是一次改变人生的事件。这次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中,约三分之一是由地震诱发次生地质灾害导致的。震后72小时黄金救援期间内,我们几乎无从获取可靠信息来判断哪里发生了滑坡、哪些道路受阻、哪里最需要救援。当时学界对强震地质灾害的认知十分有限,科学支撑应急救援。

这段经历改变了我的研究生涯,激励我从博士阶段起便专注于强震灾害链研究。我几乎参与了全球范围内所有强震地质灾害研究,例如2015年尼泊尔廓尔喀地震、2016年新西兰凯库拉地震等。

自2019年以来,我开始认识到除了地震,气候变化成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另一重要因素,因此将研究重点拓展到气候变化条件下青藏高原重大灾害链研究,开展了大量的野外观测与试验。这些研究经历为我确定“青A”项目和科学探索奖项目关键科学问题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在“青A”项目支持下,我们近期取得了一项重要进展—基于全球地震诱发地质灾害数据库建立的深度学习模型,实现了一分钟内预测全球任何地震诱发滑坡的空间概率,准确率达到82%。这项研究不仅推动了灾害领域的科学进展,更关乎震区人民生命安全(This research isn’t just about advancing science — it’s about saving lives)。

3.您是如何准备项目申报书的?

“青A”项目和科学探索奖在中国的竞争是极为激烈的。我很幸运能够获得这两项重要基金的资助,但我并不是第一次申请就成功了,而是不断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和教训,认识不足,不断学习改进,这对后来成功申请至关重要。

我也得到了所在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和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大力支持。在内部评审阶段,我收到了来自地质学、地震学、气象学、物理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教授反馈的意见,帮助我更好地凝练科学问题,阐述研究的重要影响。

4.您对申请科研资助的学者有哪些建议?

在任何科研资助的申请中,找到关键科学问题是最重要的,申请人需要阐明科学问题的重要性(为什么必须研究)、紧迫性(为什么要立即研究)、不可替代性(为什么由你来研究)。好的科学问题,可以是某个领域长期未解决的难题,也可以是一个全新的无人探索的问题,或是国家重大需求背后所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要找到一个有价值的科学问题,需要持续关注学科发展动态,并具备跨学科思考的能力。此外,在申请书中充分展示你已有的研究基础、专业能力、创新思路和清晰可行的研究计划对成功申请都十分重要。

在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新基石科学基金会等许多机构,在项目资助、奖励等评审过程中,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女性科研人员,这对鼓励更多女性从事科研工作具有积极作用。最后,要有自信,相信你的研究是有价值的、相信你有实现研究目标的能力,因为这种自信会体现在你的申请书和答辩中,并传递给评审专家。

国家杰青!成都理工Nature大子刊,地震与气候变化引发的级联灾害预测!

范宣梅,女,汉族,1981年7月出生,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22年“科学探索奖”获得者,现任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处长、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长期致力于强震地质灾害机制与预测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及欧盟科研项目10余项,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主要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14),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17),牵头获四川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2021年)。2014年获第二届谷德振青年科技奖,2015年获第十三届四川省青年科技奖, 2016年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2016年获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IAEG) Richard-Wolters Prize青年科学家奖(我国首位女性获奖者)。2017年获得“首届优秀女地质科技工作者奖”(全国共10名),被评为“四川省突出贡献优秀专家”。2018年入选“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四川省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第十三批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018年入选第十三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20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2021年获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22年获科学探索奖、黄汲清地质科学技术奖。2023年获评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研究成果被实际应用于2008年汶川地震、2013年芦山地震、2017年九寨沟地震以及2022年泸定地震等全球多次强震,产生了显著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在Nature子刊、Reviews of GeophysicsEarth Science Reviews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其中SCI收录90余篇,10篇论文入选ESI高引论文,论文总引用次数4800余次,入选全球前2%科学家排行榜。关于强震地质灾害的致灾机理、演化规律与灾害链效应的论文,被地学领域顶级期刊Reviews of Geophysics选为当期封面及亮点论文,并被联合国防灾减灾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应急管理部作为重要研究进展报道。

目前担任国际滑坡协会ICL理事、国际大型滑坡研究协会(iRALL)秘书长、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INQUA)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质与岩土工程智能监测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滑坡泥石流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地质灾害应急专家等。担任多家SCI期刊编委和审稿专家,包括 Geo-environmental DisasterEarth Surface Dynamics副主编, LandslidesBulleti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Environment编委等,以及捷克科学基金(Czech Science Foundation)和瑞士联邦科学基金外审国际专家。

 

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官网,ICFP学术会议网仅用于学术交流,若相关内容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