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视频和图像处理国际会议将继续于12月5-7日在中国上海举行,由华东师范大学主办。会议旨在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研究人员,以及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在视频和图像处理领域最新理论及应用研究成果的交流平台。与会代表不仅可以聆听国内外知名专家精彩报告,并且可以亲自参与其中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探讨。热忱欢迎从事相关技术研究的专家、学者和专业技术人员踊跃投稿并参加大会。
检索类型 | EI Compendex,Scopus | 邮箱 | icvip2017@outlook.com |
会议状态 | 征稿中 | 网站 | http://icvip.org/ |
主办单位 | 华东师范大学 |
会议邮箱 | icvip2017@outlook.com |
会议状态 | 征稿中 |
会议形式 | 线下会议 |
网址 | http://icvip.org/ |
转发分享 |
第九届视频和图像处理国际会议将继续于12月5-7日在中国上海举行,由华东师范大学主办。会议旨在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研究人员,以及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在视频和图像处理领域最新理论及应用研究成果的交流平台。与会代表不仅可以聆听国内外知名专家精彩报告,并且可以亲自参与其中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探讨。热忱欢迎从事相关技术研究的专家、学者和专业技术人员踊跃投稿并参加大会。
会议出版:
同行评审后录用的文章将收录在国际会议论文集中,并提交至Ei Compendex, Scopus, IET和CPCI (Web of Science)等检索。
Prof. Nirwan Ansari, IEEE Fellow · 新泽西理工学院,美国
Nirwan Ansari 是新泽西理工学院(NJIT)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的杰出教授,分别在普渡大学西拉法叶校区获得博士学位,在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获得电气工程硕士学位,并以优异成绩(summa cum laude,完美绩点)毕业于新泽西理工学院纽瓦克分校获得电气工程学士学位。他是IEEE会士和国家发明家学院会士。 他与Tao Han合著了《Green Mobile Networks: A Networking Perspective》(2017,Wiley-IEEE),与J. Zhang合著了《Media Access Control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Next Generation Passive Optical Networks》(2013,Springer),与E.S.H. Hou合著了《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for Optimization》(1997,Springer),并与B. Yuhas合编辑了《Neural Networks in Telecommunications》(1994,Springer)。他还(合)著了600多篇技术论文。曾担任多个期刊的特刊客座编辑,涵盖通信与网络领域的多个新兴课题。他曾在十多个期刊担任编辑或顾问委员会成员,包括担任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副主编。他当前的研究重点包括绿色通信与网络、云计算、无人机辅助网络以及宽带网络的各个方面。 他被选为IEEE通信学会(COMSOC)理事会成员(member-at-large),曾主持多个COMSOC技术和指导委员会,现任COMSOC教育服务委员会主任,积极参与IEEE会士评选委员会等多个委员会工作,积极组织众多国际会议、研讨会和工作坊。常受邀发表主旨演讲、杰出讲座、教程和特邀报告。 他的荣誉包括多项教学卓越奖、若干最佳论文奖、NCE科研卓越奖、多项COMSOC技术委员会技术荣誉奖、New Jersey发明者名人堂年度发明家奖、托马斯·爱迪生专利奖、普渡大学杰出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奖、NCE 100奖章以及COMSOC杰出讲师称号。他还拥有40多项美国专利。
Prof. Xuemin (Sherman) Shen,IEEE Fellow · 滑铁卢大学,加拿大
Xuemin (Sherman) Shen(会员’97–高级会员’02–会士’09)于1990年在美国新泽西州罗格斯大学纽布朗斯维克校区获得电气工程博士学位。他现任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的大学教授。其研究方向包括网络资源管理、无线网络安全、物联网、5G及更高代际技术以及车载网络。Shen博士是加拿大安大略省注册专业工程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以及IEEE车载技术协会和通信协会的杰出讲师。 Shen博士于2021年获得加拿大信息理论学会(CSIT)颁发的加拿大电信研究奖,2019年获得IEEE加拿大颁发的R.A. Fessenden奖,2019年获得加拿大华人专业人士联合会(安大略)颁发的功绩奖,2018年获得IEEE车载技术协会的James Evans先锋奖,2015年和2017年分别获得IEEE通信协会(ComSoc)的Joseph LoCicero奖和教育奖,以及2019年无线通信技术委员会和2013年AHSN技术委员会的技术认可奖。他还于2006年获得滑铁卢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奖,2003年获得加拿大安大略省省长研究卓越奖(PREA)。 他曾担任IEEE Globecom 2016、IEEE Infocom 2014、IEEE VTC 2010秋季会议、IEEE Globecom 2007的技术程序委员会主席/联合主席,以及IEEE通信协会无线通信技术委员会主席。Shen博士现任IEEE通信协会(ComSoc)当选主席,曾任技术与教育活动副主席、出版副主席、理事会成员、杰出讲师遴选委员会主席及IEEE会士遴选委员会成员。他曾担任IEEE物联网期刊(IEEE IoT Journal)、IEEE网络(IEEE Network)和IET通信(IET Communications)的主编。
Prof. Xinagjie Kong · 浙江理工大学,中国
Xiangjie Kong 博士现任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正教授。此前,他曾任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并担任网络工程系主任。他是城市社会计算科学实验室(CSSC Lab,http://cssclab.cn/)的创始主任。Kong 博士曾担任6个国际期刊的编委会成员,参与超过30个国际会议的组织工作,担任大会联合主席、研讨会主席、宣传主席或程序委员会成员等职务。 他在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了160多篇学术论文,涵盖IEEE TKDE、ACM TKDD、IEEE TNSE、IEEE TII、IEEE TITS、IEEE NETW、IEEE COMMUN MAG、IEEE TVT、IEEE IOJ、IEEE TSMC、IEEE TETC、IEEE TASE、IEEE TCSS、WWWJ等多个权威刊物。其中5篇论文入选ESI热点论文(前0.1%),18篇为ESI高被引论文(前1%)。他的研究成果曾被《Nature Index》和其他媒体报道。他受邀为多家知名期刊担任审稿人,包括IEEE TKDE、IEEE TMC、IEEE TNNLS、IEEE TNSE、IEEE TII、IEEE IOTJ、IEEE COMMUN MAG、IEEE NETW、IEEE TITS、TCJ、JASIST等。 Kong 博士已著有三部中文专著,参与开发了14个拥有版权的软件系统,申请了20项专利。根据Google Scholar数据,他的h指数为40,i10指数为100,论文被引用超过5800次。他连续两年(2019年和2020年)入选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顶尖2%科学家名单。Kong 博士获得了IEEE车载技术协会2020年度最佳陆地交通论文奖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他曾受邀担任两场国际会议的主旨演讲嘉宾,并在多个国际会议及世界各地大学做过邀请报告。 他的研究兴趣包括大数据、网络科学和计算社会科学。Kong 博士是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杰出会员,IEEE高级会员,Sigma Xi终身会员,以及ACM会员。
Prof. Wenjie Chen · 安徽大学,中国
安徽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高级会员,安徽省“人机融合系统与智能装备工程实验室”执行副主任,多家政府机构及高科技企业自动化技术顾问,曾任新加坡科学技术研究局(ASTAR)高级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芯片制造的精密机械与微装配系统、智能机器人智能抓取、协作机器人合作、动力辅助外骨骼及蛇形机器人等。 他带领团队聚焦上述领域中的跨融合创新技术研究,如机构、驱动、感知与控制,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拥有超过30年的工业自动化设备研发设计经验,特别擅长应用“机械智能”技术解决精密装配与机器人操作中的自适应问题;提出了基于力环路解耦的纳米压印副准机械设计方法、强欠驱动构型设计的“并行适应”原理、实现机构刚度大范围变化的“结构构型变换”方法,以及利用人体自身能量辅助提升能力的动力辅助外骨骼设计方法等创新技术。 其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芯片封装、家电组装、物流搬运及港口机场自动化作业等多个场景。
Assoc. Prof. Liang Hunag, · 武汉科技大学,中国
武汉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佛山仙湖实验室/佛山先进能源科学技术分院硕士生导师,广东五方氢能研究院数据中心主任,富昌时空(武汉)数据技术有限公司首席专家,湖北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研究院高级顾问,武汉3551人才计划专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与车联网、泛在电力物联网及智慧城市。主要科研工作涵盖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硬件开发、云平台开发、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挖掘等。 曾获湖北省科技发明二等奖2项。近年来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武汉市科技攻关项目及数十项新能源与云计算领域的横向科研项目,涉及国家科技部重点项目和湖北省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及重要国际会议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7项。
Assoc. Prof. Liang Wang · 中山大学,中国
中山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曾在麻省理工学院(MIT)从事博士后研究,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作为负责人和主要参与者,他先后承担了夜间危险车辆实时预警系统(由美国司法部资助)、丰田—MIT无人驾驶车辆项目中的双车巡航控制理论子课题(由丰田研究院资助)、XX等多个项目,累计经费超过1000万元。多项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 已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8篇被SCI收录,16篇被EI收录,出版专著1部,教材1部。 主讲课程《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嵌入式系统》,教授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原理、架构与功能。在理论学习基础上,指导学生在MCU系统上实现相应的机器视觉和智能感知算法,从而实现完整物理模型(如无人车或无人机模型)的演示。
Assoc. Prof. Lihong Zheng · 查尔斯特大学,澳大利亚
郑丽红副教授任职于查尔斯特大学(Charles Sturt University,CSU)计算、数学与工程学院。她拥有广泛的专业知识,涵盖人工智能、图像处理、数据分析、机器人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物联网(IoT)及边缘计算。郑博士的研究重点是设计、建模、开发或应用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计算智能、机器学习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和物联网,解决农业、葡萄种植和环境等多个领域的实际问题。过去五年中,她成功获得了740万美元的产业资助,并指导10名博士生顺利毕业。 她曾获得2019年思科女性信息技术奖中的全国Academia Award,并于2021年获得学院研究奖。她通过推广、组织和指导多种国家及国际赛事与活动,提升了公众对STEM技能的认知。她带领的CSU团队在2017年全球250所大学参加的物联网(IoT)斯巴达人挑战赛中获得亚军。 作为影像与传感研究团队的负责人,郑副教授带领多学科团队开展合作研究,致力于为实际应用提供创新的机器学习与图像处理解决方案。除了在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机器人和生物识别领域通过高质量论文做出积极贡献外,她还积极参与多个IEEE委员会的工作,组织国际会议,担任受邀咨询委员会成员和分会主席,担任多个期刊的编辑顾问委员会成员,并频繁为国际期刊和会议审稿。
全文投稿:全文投稿是为了发表目的而要求的。论文长度应不少于4页全文。当论文超过12页时,超出部分将收取额外费用。全文投稿必须严格按照会议模板编辑,且限定为最多十五(15)页,采用单栏格式,包括参考文献及可能的附录。 所有投稿将由委员会进行双盲评审,评审标准包括:与会议主题的相关性、原创性、研究/方法的适当性、创新性、图表的相关性和清晰度以及整体表达。论文内容的质量是评审中最重要的部分。
摘要投稿:仅用于报告展示目的 摘要投稿最好控制在约300-400字,需反映论文的整体内容,包括要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取得的结果和结论等。最好不包含图表和参考文献。摘要投稿无固定模板,提交一个符合要求的PDF或Word文件即可。
会议的官方语言为英语,论文发表和口头报告均需使用英语。因此,摘要和论文必须用英语提交。
ICVIP 2025线上投稿系统现已开放,点击以下链接提交:http://confsys.iconf.org/submission/ICVIP2025
icvip2017@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