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类型 | 邮箱 | icccv@umails.com | |
会议状态 | 征稿中 | 网站 | https://icccv.org/ |
主办单位 | 筑波大学 |
会议邮箱 | icccv@umails.com |
会议状态 | 征稿中 |
会议形式 | 线下会议 |
网址 | https://icccv.org/ |
转发分享 |
会议出版
提交的论文将由程序委员会和技术委员会进行双盲审查,经过适当注册和演示后被接受的论文将在国际会议论文集上发表。
组委会
活动/行为识别
家庭、实验室和服务自动化
神经网络
自适应控制
人机交互
非线性系统
生物医学仪器及应用
混合系统
物体识别
生物特征识别
识别与评估
规划、调度与协调
复杂系统
图像/视频分析
精密运动控制
控制应用
基于图像的建模
过程自动化
控制工程教育
仪器系统
过程控制
生物系统控制
智能自动化
鲁棒控制
协同控制
智能系统
场景分析
延迟系统
学习与统计方法
传感器网络
离散事件系统
人机交互
立体视觉和运动结构重建
面部与手势识别
医学图像分析
跟踪与监控
工厂建模与仿真
纳米级自动化与装配
机器人视觉
特征提取、分组与分段
基于网络的系统
模糊系统
网络控制系统
Prof. Tielin Shi · 华中科技大学
Prof. Tielin Shi 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理论)一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应用)二等奖、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并入选首批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等。 主持或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数十项,包括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合作撰写我国首部智能诊断推理专著《基于知识的诊断推理》,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已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50余篇,申请及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0余项。
Prof. Ting-Chung Poon · 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
Prof. Ting-Chung Poon 现任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信息光学与光学扫描全息技术(OSH)。身为Optica(原OSA)、SPIE、英国物理学会(IOP)会士,以及IEEE终身会士,他于2016年荣获SPIE丹尼斯·盖博奖,2024年再获Optica埃米特·N·利思奖章。
Prof. James Kwok · 香港科技大学,中国香港
Prof. James Kwok 现任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IEEE会士。他先后获得香港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士学位及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曾任职香港浸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助理教授,后重返香港科技大学任教至今。 现任/曾任《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Neural Networks》《Neurocomputing》《Artificial Intelligence Journa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ata Science and Analytics》副编辑,并担任《Machine Learning》编委。长期在NeurIPS、ICML、ICLR、IJCAI等顶级机器学习/人工智能会议担任高级领域主席,兼任AAAI、ECML等会议领域主席。现任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议(IJCAI)理事会理事,因"2009-2019年间对AAAI/IJCAI领域的杰出贡献"获最具影响力学者奖荣誉提名,并担任IJCAI-2025程序委员会主席。
Prof. Anand Asundi · d'Optron Pte Ltd,新加坡
Prof. Anand Asundi 在光学工程/计量学、光力学及光学无损检测领域拥有逾40年研究经验。获美国石溪大学博士学位后,曾于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历任香港大学(1983-1996)及南洋理工大学(1996-2019)教授。已发表SCI索引论文450余篇,总引用次数超15,000次,H指数达55。 长期担任国际会议主席,主导组织在亚、美、欧多地举办的学术会议,并首创icOPEN系列国际会议。曾任《Optics and Lasers in Engineering》期刊主编逾20年,现为SPIE会士并曾任其理事会成员两年。2024年获SPIE光学计量领域钱德拉·维克拉姆奖(Chandra Vikram Award)。曾任南洋理工大学光学与激光工程中心创始主任、新加坡光学与光子学学会创会主席。现任d'Optron Pte Ltd公司创始董事兼首席执行官,该企业为其创办的三家科技公司之一。
Prof. Bo Du · 武汉大学
Prof. Bo Du 于2010年获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学位。现任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与人工智能研究所弘毅讲席教授,兼任国家多媒体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涵盖人工智能多个子领域,包括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图像处理、医疗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 已在IEEE TPAMI、TIP、TCSVT、TMI、TNNLS、TCYB、TGRS、IJCV等顶级期刊及IJCAI、AAAI、CVPR、ICCV、ECCV、NeurIPS、ICML、ICLR、KDD等权威会议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45篇入选ESI热点论文或高被引论文。现任IEEE高级会员,担任《Neural Networks》《Pattern Recognition》《Neurocomputing》《Neural Processing Letters》副编辑,并为IEEE TPAMI、TCYB、TGRS、TIP等20余种SCI期刊审稿人。长期担任IJCAI与AAAI资深程序委员,曾任ICPR领域主席。 截至2024年3月11日,其研究成果总被引28,773次,H指数达86。2019-2024年连续入选科睿唯安(Web of Science)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曾获IEEE地球科学与遥感学会汇刊最佳论文奖、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议(IJCAI)杰出论文奖、IEEE数据融合竞赛冠军、IEEE高光谱图像与信号处理研讨会最佳论文奖等荣誉。
Prof. Hai-Tao Zhang · 华中科技大学
Prof. Hai-Tao Zhang 现任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副院长、华中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及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担任教育部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工程中心主任、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2005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2007年于剑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群体智能、自主无人艇集群协同、多机器人协同制造等。主持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防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重大课题。已发表SCI论文150余篇,其中在《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National Science Review》《Automatica》及IEEE汇刊/期刊/杂志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Springer英文专著3部。 以第一完成人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广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入选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群体智能理论成果被《Nature Physics》专题报道,应用研究成果获国务院官网报道。获授权发明专利40项(6项转让重点企业),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项,相关成果在中国船舶集团、广船国际等单位实现产业化应用。 现担任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理事,曾任《IEEE Trans. SMC-Systems》《IEEE Trans. CAS II》《Engineering》《Unmanned Systems》《控制理论与应用》《机器人》等期刊编委/副编辑,并担任IEEE CDC、ACC、IFAC等重要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
icccv@umail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