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十四届软件与计算技术国际会议(ICSCT 2025)将于2025年8月28日至30日在越南岘港京亭大学举行。会议旨在为来自工业界与学术界的研究人员、实践者和专业人士提供一个交流最新研究成果与进展的平台。
本次会议由越南岘港京亭大学主办,岘港大学与胡志明市理工大学协办。我们诚挚欢迎来自全球软件与计算技术相关领域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参加此次会议,与其他领域同仁分享经验与成果,共同探讨合作机会。
检索类型 | Scopus | 邮箱 | icsct@iap.org |
会议状态 | 征稿结束 | 网站 | https://icsct.org/ |
主办单位 | 越南岘港京亭大学 |
会议邮箱 | icsct@iap.org |
会议状态 | 征稿结束 |
会议形式 | 线下会议 |
网址 | https://icsct.org/ |
转发分享 |
2025年第十四届软件与计算技术国际会议(ICSCT 2025)将于2025年8月28日至30日在越南岘港京亭大学举行。会议旨在为来自工业界与学术界的研究人员、实践者和专业人士提供一个交流最新研究成果与进展的平台。
本次会议由越南岘港京亭大学主办,岘港大学与胡志明市理工大学协办。我们诚挚欢迎来自全球软件与计算技术相关领域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参加此次会议,与其他领域同仁分享经验与成果,共同探讨合作机会。
Jan Peters 教授 · 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
Jan Peters 自2011年起担任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智能自主系统(W3级)全职教授;同时,自2022年起担任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Deutsches Forschungszentrum für Künstliche Intelligenz,简称 DFKI)系统人工智能机器人学习研究部门(Systems AI for Robot Learning,SAIROL)的负责人。他还是黑森州人工智能中心(Hessian Center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创始研究成员。 Jan Peters 曾获得2007年美国博士论文最佳候选奖(Dick Volz Best US PhD Thesis Runner-Up Award)、机器人科学与系统会议(Robotics: Science & Systems)早期职业聚焦奖、国际神经网络学会(INNS)青年研究者奖、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学会早期职业奖,以及多项最佳论文奖。2015年,他获得欧洲研究委员会(ERC)启动基金,2019年被任命为IEEE Fellow,2020年成为ELLIS Fellow,2021年成为AAIA Fellow。 虽然他自2011年起才成为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教职员工,但Jan Peters已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年轻研究者,帮助他们走向成功的职业生涯。这些人才包括美国、日本、德国、芬兰和荷兰顶尖大学的新晋教职成员,在麻省理工学院(MIT)、卡内基梅隆大学(CMU)和伯克利大学(Berkeley)等顶尖计算机科学系的博士后研究员,以及亚马逊、波士顿动力(Boston Dynamics)、谷歌和Meta(Facebook)等顶尖AI公司的年轻领导者。 Jan Peters 曾在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TU Munich)、哈根远程大学(FernUni Hagen)、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及南加州大学(USC)学习计算机科学、电气工程、机械工程和控制工程,获得上述领域的四个硕士学位以及南加州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他的研究经历包括德国航空航天中心(DLR)、慕尼黑工业大学、马克斯·普朗克生物控制学研究所,以及日本先进电信研究中心(ATR)、南加州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和西门子高级工程中心。Jan Peters 曾领导马克斯·普朗克生物控制学研究所(2007-2010)和智能系统研究所(2010-2021)的机器人机器学习研究团队。 机器人学习 摘要:能够在日常生活场景中协助人类的自主机器人,一直是机器人学、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的长期愿景。实现这一目标的第一步是创建能够根据环境上下文或高级指令学习任务的机器人。然而,现有的学习技术尚未完全实现这一承诺,因为只有少数方法能够扩展到高维度的机械手臂或类人机器人。在本次报告中,我们探讨了一个适合机器人运动技能学习的通用框架,该框架基于许多分析型机器人方法背后的原理。该框架包括通过参数化的运动原语策略生成运动技能的表示,这些运动原语作为运动生成的构建模块;以及一个学习得到的任务执行模块,将这些运动转换为运动指令。我们讨论了三个不同抽象层次的学习:执行所需的精确控制学习,获取简单运动所需的运动原语学习,以及学习运动原语的任务相关“超参数”以实现复杂任务学习。我们还探讨了适合任务的模仿学习、模型学习和强化学习方法,应用于多自由度机器人。多个机器人系统上的实证评估展示了该方法在类人机器人手臂运动控制学习中的有效性和适用性。这些机器人运动技能涵盖从简单的玩具示例(如拍球、杯中球)到与人类对打机器人乒乓球以及各种物体的操控。
景兴建 教授 · 中国香港城市大学
景星建教授获得浙江大学(中国杭州)理学学士学位,先后在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获得人工智能与控制硕士学位及机器人学博士学位;此外,他还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自动控制与系统工程系获得非线性系统与信号处理博士学位。现任香港城市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加入城大之前,他曾是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声学与振动研究所的研究员,专注于生物医学信号处理,之后在香港理工大学任助理教授、副教授。 他的研究兴趣主要涉及非线性动力学、振动与控制,侧重于工程中利用非线性优势的理论与方法,包括非线性频域方法、非线性系统辨识或信号处理、振动控制、鲁棒控制、传感器技术、能量采集、非线性故障诊断或信息处理、生物启发系统与方法以及机器人等领域。 景教授现任《机械系统与信号处理》(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MSSP)、《IEEE工业电子学报》(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及《IEEE系统、人机与控制论学报》(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 Systems)的副编辑。2015年至2020年期间,他担任《IEEE/ASME机电一体化学报》的技术编辑。2019年,他担任MSSP期刊特刊“工程中利用非线性优势”的主编,2022年担任MSSP期刊特刊“利用非线性实现新一代振动控制”的主编,并曾担任2021年在中国珠海举办的ICANDVC大会的大会主席。 景教授是IEEE高级会员,积极参与各类研发和学术活动,服务于工业、政府项目以及国际会议。
Thuong Le-Tien 教授 · 越南胡志明市理工大学
Thuong Le-Tien教授(IEEE会员,自1996年起)现为越南胡志明市理工大学(HCMUT)全职教授。他先后获得该校电子工程学士和硕士学位,并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Tasmania, UTAS)获得电子与电信博士学位。自1981年以来,他一直是胡志明市理工大学电气电子工程系的教职员工。 1989年至1992年,他曾在德国鲁尔博鸿大学(Ruhr University Bochum)担任访问学者。2000年至2006年,他担任塔斯马尼亚大学的副研究员,随后自2009年以来担任曼海姆应用科学大学(Mannheim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的访问教授,2001年以来担任巴黎十三大(University Paris-13)的访问教授,主要从事教学、研讨和科研合作。 他曾多年担任该校电信系副主任,1998年至2002年任电信系主任,并于1998年至2009年担任胡志明市理工大学海外学习中心主任。 梁教授已发表160多篇研究论文,并编写了多本大学教材,涵盖电子学1&2、天线与波传播、数字信号处理与小波分析、通信系统等课程。他目前的研究兴趣包括图像与生物医学信号处理、数字通信系统和电子电路。 梁教授荣获国家杰出讲师称号,并多次获得国家学术委员会、国家主席及胡志明市国家大学颁发的工程教育贡献证书。他还曾被列入美国马奎斯出版的《世界名人录–千禧年版》(Who’s Who In The World – Millennium 2000)。
icsct@ia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