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收录五年以上有检索的国际会议

平台仅发布5年以上有检索的会议
保障会议真实有效

会议简介 Brief Introduction01

2026年第11届信号与图像处理国际会议(ICSIP 2026)将于2026年7月17-19日中国常州召开。本次会议由东南大学和河海大学联合主办,东南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和河海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协办,并得到了澳门理工大学、丹麦科技大学、英国阿伯丁大学、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和南通理工学院的大力支持。作为信号与图像处理领域的重要国际学术会议,ICSIP 2026将为全球学者、研究人员和行业专家提供一个高水平的交流平台,探讨领域内的最新研究成果、技术趋势及产业化路径。
 
会议旨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学术界、产业界及相关机构间的交流与分享,共同推动信号与图像处理领域的发展。
 
ICSIP自成立以来,已于连续召开10届,分别于2016年在中国北京北方工业大学(北方工业大学主办), 2017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2018年在中国深圳(东南大学深圳研究院支持), 2019年在中国无锡(东南大学无锡校区支持承办), 2020年在线会议(东南大学主办,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承办), 2021年在中国南京(东南大学主办,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承办), 2022年在中国苏州(东南大学主办, 苏州校区承办), 2023年在中国无锡(东南大学主办, 无锡校区承办), 2024年在中国南京(东南大学主办,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承办), 2025年在中国无锡(东南大学主办, 东南大学无锡校区承办); 每年均有超过近200位专家学者参会

重要信息 Highlights02

会议出版

如前几届会议一样,经过严谨的审稿流程,所有被接收且成功注册的文章将出版到会议论文集, 由IEEE Xplore收录并提交Ei核心以及Scopus检索。

 

组委会

Conference Advisory Committees
梁中明 (IEEE Life Fellow,深圳大学)
张瑞 (IEEE Fellow,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黄凯斌 (IEEE Fellow, 香港大学)
 
Conference General Chair
李冰(教授,东南大学)
 
Conference General Co-Chair
陈立全(教授,东南大学)
 
Conference Organizing Co-Chair
李涛(教授,东南大学)

征稿主题 Call for Paper03

信号处理
› 生物医学工程
› 控制算法
› 控制算法
› 嵌入式可重构、可演化系统
› 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
› 信息理论与编码
› 混合信号处理
› 多维信号处理
› 雷达信号与数据处理
› 软计算技术
› 语音与视频处理
› 高速处理的 VLSI 架构
 
网络
› 网格计算
› 移动计算
› 移动数据库
› 多媒体和 VoIP 服务与技术
› 网络协议、路由与算法
› 网络安全
› 光网络
› 并行和分布式架构与算法
› 可靠性与容错
› 网络处理的 VLSI
› 无线自组织网络、传感器网络和蓝牙网络
 
多媒体信号处理
› 流式多媒体应用
› 算法与实现
› 图像和视频处理
› 错误隐藏技术
› 多媒体服务管理
› 测试平台与试验
› 多媒体游戏
 
固定网络
› 光网络和交换
› 网络架构与设备
› 可编程网络
› 测试平台与试验
› 全新及增强型服务
› 网络游戏
 
互联网技术
› 流量建模
› 协议
› 嵌入式互联网设备
› 全新及增强型服务
› 资源与信息管理
› 自适应 QoS 配置
› 端到端 QoS
› 新兴技术
 
通信
› 天线、传播与传输技术 航空电子
› 通信软件技术
› 信息理论与编码
› 多媒体通信
› 光通信
› 射频与微波通信
› 稳健空间与卫星通信
› 超宽带通信
› 无线通信与技术
 
通信理论与技术
› 信道测量与建模
› 编码与调制技术
› MIMO - 理论与试验
› 扩频与 CDMA 系统
› OFDM 技术
› 空时编码
› 分集技术
› 超宽带通信
› 天线与传播
 
无线网络
›移动自组织网络
› 个域网络
› 不同网络类型的融合
› 宽带无线接入
› 跨层设计
› 网状网络
› 协作网络
› 传感器网络
› 家庭网络
› 测试平台和新应用
 
信息安全
› 安全原语和算法
› 无线和分布式网络安全
› 可编程网络安全
› 身份验证和授权
› 加密
› 数据完整性

主讲嘉宾 Keynote speaker 04

  • Prof. Kaibin Huang · 香港大学

    Prof. Kaibin Huang 先后获得新加坡国立大学电气工程学士与硕士学位,及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电气工程博士学位。现任香港大学电气电子工程系Philip Wong Wilson Wong讲席教授及系主任。其研究成果荣获IEEE通信学会七次最佳论文奖,现任香港研究资助局(RGC)工程学科组成员及2021年度RGC研究学者。 曾担任五种无线通信领域主流期刊编委,合作主编十期期刊特刊。长期致力于组织国际会议,包括2014年、2017年和2023年IEEE全球通信大会(Globecom)等通信领域旗舰会议。2019-2024年连续六年入选科睿唯安(Clarivate)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23-2024年入选AI 2000物联网领域最具影响力学者(前30名)。曾任IEEE杰出讲师,现为IEEE会士及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

  • Prof. Rui Zhang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新加坡国立大学

    Prof. Rui Zhang 先后以一等荣誉学位获得新加坡国立大学电气工程学士及硕士学位,并于斯坦福大学获得电气工程博士学位。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校长勤勉讲席教授、深圳大数据研究院教授,同时担任新加坡国立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无线能量传输、无人机/卫星通信、智能反射面(IRS)与可重构MIMO系统。 已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总引用次数超过10万次,H指数达130(Google Scholar数据)。自2015年起连续入选科睿唯安(Clarivate)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曾获2011年IEEE通信学会亚太区最佳青年研究者奖、2015年新加坡国立大学青年研究奖,以及2020/2021/2023年IEEE通信学会WTC/SPCC/TCCN技术委员会表彰奖。18次荣获IEEE最佳期刊论文奖,包括两次IEEE马可尼无线通信论文奖、三次IEEE通信学会海因里希·赫兹论文奖、IEEE通信学会斯蒂芬·赖斯奖、IEEE信号处理学会最佳论文奖等。 曾任《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等多个顶级期刊编委,参与组织30余个国际会议并担任技术程序委员会联合主席。曾任IEEE通信学会及IEEE信号处理学会杰出讲师。现为IEEE会士及新加坡工程院院士。

  • Prof. Yong Zeng · 东南大学

    Prof. Yong Zeng 现任东南大学青年首席教授、紫金山实验室教授,入选国家级青年高层次人才计划、江苏省杰出青年研究员,2019-2024年连续六年入选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21-2024年连续四年入选AI2000物联网领域最具影响力学者,入选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影响力榜单"。 曾获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ARC)发现计划早期职业研究员奖(DECRA)、IEEE通信学会亚太区杰出青年研究者奖,并八次荣获国际国内最佳论文奖,包括IEEE马可尼奖(2020年及2024年)、海因里希·赫兹奖(2017年及2020年)等。其提出的信道知识图谱(CKM)概念被广泛引用,研究成果总引用次数超过29,000次。 现任《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等SCI期刊编委,并担任《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Wireless Communications Magazine》《中国通信》《中国科学:信息科学》等期刊特约主编。2023年因"对无人机通信与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贡献"当选IEEE会士。

  • Prof. Sanghoon Lee · 延世大学

    Prof. Sanghoon Lee 于2000年获得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电气工程博士学位,曾任职于韩国电信(Korea Telecom,1991-1996)及朗讯科技(Lucent Technologies,1999-2002)。现任《IEEE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副主编/副编辑(2024年起/2022年起)及《IEEE Signal Processing Magazine》高级编委(2022年起)。曾任《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副编辑/特约编辑(2010-2014/2013年)、《IEEE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s》副编辑/高级区域编辑(2014-2022年)。 曾任亚太信号与信息处理协会(APSIPA)IVM技术委员会主席(2018-2019)、APSIPA理事会成员(2020年,2022-2024年)、APSIPA通讯主编(2022-2023年)、IEEE P3333.1质量评估工作组主席(2011-2024年)以及韩国模拟外科学会会长(2023-2024年)。曾担任2013年IEEE IVMSP研讨会大会主席,并多次参与组织IEEE ICASSP、IEEE ICME、IEEE ICIP及APSIPA ASC等国际重要会议。长期在国际学术会议担任主旨演讲人、特邀报告人及专题讨论嘉宾。 荣获延世大学学术奖(2015年)、贡献奖(2021年)及最佳工程教授奖(2023年),韩国总统知识产权委员会主席奖(2021年),IEEE ICME 2020杰出领域主席奖,QoMEX 2018最佳学生论文奖,《IEEE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优秀编辑奖(2023年、2024年),以及ACM Multimedia 2024最佳演示论文奖。

会议投稿 Conference submission 06

常规论文提交
欢迎有意向的作者通过 ICSIP 2026 会议网站提交全文论文(技术内容篇幅最多 5 页,包括图表和可能的参考文献)或扩展摘要(用于口头报告)。稿件应为原创(未在其他任何地方提交/发表),并按照标准的双栏论文模板撰写。被录用的摘要将不会发表,但摘要和/或报告内容将收录于 ICSIP 2026 会议议程。被录用的论文和摘要将安排在讲座和海报展示环节。
 
投稿论文
ICSIP 的论文可通过 Easychair 提交:http://www.easychair.org/conferences/?conf=icsip2026
 
每篇论文的页数限制灵活。常规论文材料(包括正文、图表、表格、致谢等)必须控制在 5 页以内,额外页面允许添加,每页需支付 70 美元。
 
所有论文均需以 PDF 格式提交。(论文模板.docx 或 Latex)
模板链接:https://www.icsip.org/submission.html
 
ICSIP 会议的评审流程旨在为作者提供建设性反馈,即使投稿被拒。所有投稿都将接受双盲同行评审,评审专家均为相关领域的专家或拥有多年经验。被录用的论文必须参考审稿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才能纳入会议论文集。
 
双重提交
向 ICSIP 提交稿件,即表示作者确认其稿件未曾以实质上类似的形式在任何同行评审的公开发表或被接受发表,包括期刊、会议、研讨会或其他同行评审的档案平台。此外,在评审期间,任何内容实质上类似的论文均未曾、也不会被提交给其他公开发表的同行评审会议或研讨会。作者还保证,他们没有向 ICSIP 2026 提交过实质上类似的论文。根据经验,ICSIP 论文包含的内容不应超过以往出版物的 20%。违反任何一项条件都将导致论文被拒。
 
客观地部署可靠的社区,以实现整体的网络就绪。内在地制定卓越的思维共享战略,以实现功能化的必要性。积极地通过无线理念激励创新融合。
 
论文陈述
论文将以平行会议和互动形式进行陈述,具体取决于接受的论文总数。最终陈述格式的详细信息将于稍后在会议网站上公布。
 
如果作者预计由于政府实施的旅行限制而无法参加会议,我们仍然鼓励他们提交论文。此类论文将根据其自身情况进行评审,并被接受发表在会议论文集中,而无需知晓作者的旅行限制。收到论文录用通知后一周内,旅行受限的作者必须将其旅行受限证明告知会议秘书。会议可能会安排替代演讲者,或者根据会议资源,例如远程演示或预录视频。
 
教程和研讨会
教程和研讨会将于7月17日(即主会期前几天和会议期间)举行。研讨会为与会者提供了一个非正式的平台,讨论新兴和活跃的研究领域,并征集提案。请点击以下链接,获取研讨会和教程提交的详细说明。

联系方式 Contact us 07

icsip2016@vip.163.com